近一个多月,社交媒体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,是抢国补。
“总算抢到电脑国补了”“北京国补什么时候重新开始”“怎么才能抢到国补”……类似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,既有抢滩最后一波红利的热闹,也有抢不到的焦虑。
9月30日,发改委公告,已会同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,至此,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。这意味着,持续近两年的消费刺激计划将暂时告一段落。
收官之际,不少家电企业拿出十足的诚意,不论消费者抢没抢到国补券,一律按补贴价售出;部分车企也宣布在国补基础上叠加厂补,赶着年底购置税补贴失效前再冲一波业绩;就连苹果新推出的iPhone 17也加入了国补,成了历年最快优惠的新机。
事实上,新的资金下达并没有让国补券更好抢。上半年,政策执行初期,多地按照全年补贴总额度发放补贴,提前透支,到了下半年,第三、第四批资金多用于销售企业的前期垫资,新补贴不多。因此,部分地方仍然严格执行定时、限额发券乃至摇号,消费者不仅拼手速、拼网速,还要拼运气。
国补不好抢了,与此同时,国补的刺激作用也在减弱。今年1-8月,全国共有3.3亿人次申领国补,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,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额(除餐饮外)约7%。但从5月以来,社零总额和去除餐饮收入的商品销售额增速都在放缓,尤其是受益最大的汽车、家电等行业,销售下滑明显。
国补资金提前透支了,相应的,消费者的钱也提前花了。
回过头看,国补带动了居民消费,同时也重塑了这两年的消费市场。4500亿资金的流向,让一些行业和企业受益,但也让另一些被排除在补贴之外,甚至因此受损。我们试图追问,谁是国补最大的受益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