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常吃的现炒菜厨师可能是机器人!预制菜的兴起不断触动食客们的敏感神经。它以标准化和高效率迅速渗透市场,但同时也让“锅气”变得稀缺,“现炒”成了奢求。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把“零预制、全现炒”写进招牌。在这种背景下,炒菜机器人被推到了一个有利的位置:它的操作流程完全公开,食材与酱料当场组合,经历真实的物理翻炒与高温。在精准程序控制下,炒菜机器人完美契合了市场对“新鲜”与“锅气”的追求。
银色是后厨最常见的颜色。推开标着“后厨重地,闲人免进”的大门,料理台、菜柜、各种刀具都闪着银色的金属光泽。周沐洋是一名从业10年的厨师,在湘菜、江浙菜、校园食堂等不同餐厅工作过。去年春天,他在深圳的一家连锁餐厅工作时,见到了三台半人高的机器。每个滚筒里附带着三个“抓手”,模拟厨师们拿着锅铲、锅勺的手臂。只需选中要做的菜品,放入食材,机械臂和滚筒便开始交替做工。以一道辣椒炒肉为例,人类需要将切好的青椒段、猪肉片、葱姜蒜等材料放入原料盒,再将盐、味精等放入干料盒,最后在设定好的程序中选择“辣椒炒肉”,点击开始。接下来就是机器的表演。5分钟后,油亮的青红菜品上缓缓飘起白烟,这就是“锅气”。

店长说这是他以3000元每月每台的价格租用的炒菜机器人。市场上,如果直接购买一台中型炒菜机,价格在五万元左右,先花几千块租来体验,性价比更高。很快,周沐洋和同事们发现,这三台机器很可能是他们的“对手”。从那天起,这家餐馆的后厨一共拥有了9口炒锅。原本一口锅对应一位厨师,但现在一位学徒就能同时操作3台炒菜机,不需要丰富熟练的技术,新来的人也能立刻上手。“肯定有危机感,”周沐洋说,“这是我第一回和炒菜机器人共事。”

根据店长的指示,炒菜机用来做一些简单的小炒,比如店里的辣椒炒肉、小炒黄牛肉、小炒时蔬等,而像臭鳜鱼、生汆牛肉、风味螃蟹等复杂的菜还是交由师傅们掌勺。至于口味,今年4月,一位来自山东的厨师在社交平台上说:“人家(指炒菜机)炒的那几个菜确实挺好吃的,但咱也不能说好吃,只能挑点毛病,先把饭碗保住了再说。”

许多以“现炒”著称的连锁餐饮,后厨都有炒菜机器人的身影。根据老乡鸡招股书,目前已有约388家餐厅采用自动设备,包括炒菜机器人、智能蒸柜、智能鸡汤炉等;小菜园从2023年开始使用炒菜机器人,已经覆盖近200家门店;乡村基旗下品牌大米先生、现炒快餐品牌小女当家也纷纷引进炒菜机器人;霸碗还将后厨没有厨师,全部用炒菜机器人出餐作为亮点进行宣传。根据炒菜机器人服务商橡鹿科技的官网合作案例,农耕记、金鼎轩等连锁餐饮品牌也在其中。